初秋甘藍為目前栽培面積最大品種。 平地4~6月播種者,結球性不佳且易發生軟腐病及黑腐病。 高冷地僅適於4~6月播種。 育苗期約25~30天,定植後平地約55~60天可採收,高冷地提早於3月定植或晚於8月定植皆有發生抽苔之危險,北部地區於10月中~11月下旬定植者若遇低溫,仍有抽苔或結球不緊之現象發生。
甘藍屬包心菜,因能卷心又名卷心菜,植物學上稱結球甘藍,又稱洋白菜、圓白菜、高麗菜原產於歐洲,台灣在荷蘭人佔據時引進栽培,在中國14世紀就已傳入,明代本草綱目就有藥用記載。,為十字花科植物甘藍的莖葉,也叫甘藍菜。原產於地中海沿岸,現中華大地普遍栽培。目前是全世界最普遍利用的大眾化蔬菜,它的菜色有綠白及紫紅;紫紅因纖維較粗,較少入菜,多做生菜及盤飾。
按其形狀,可分為平、尖、圓頭三種。包心菜葉大而厚,是營養價值很高的蔬菜,且具有重要的保健作用,是一種天然防癌良藥。 含多種氨基酸、胡蘿蔔素、維生素C、E 外,最重要的是甘藍含有豐富的纖維素,及人體必須微量元素錳和鉬,可預防消化道癌症,對於黃麴毒素的致癌作用也有抑制效果,其含有引朵、蘿葡硫素、異硫氰酸鹽等。重要的甘藍菜有芽甘藍、無頭甘藍、結球甘藍、羽衣甘藍、紅甘藍等。前四種甘藍,都名列美國防癌協會建議的三十種防癌蔬果。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有鑒於高山生態保育愈受重視及建立自有耐熱蔬菜品種需求日益,台南區農業改良場銜命自民國86年開始進行「適合南部平地夏季栽培甘藍品種選育」工作,於89年發表「甘藍幼苗人工春化處理技術」,突破亞熱帶平地進行甘藍採種工作的限制,建立耐熱甘藍育種模式,為全球亞熱帶平地採種之成功首例,並於92年研發及移轉「甘藍及花椰菜親本商業化採種技術」,解決業者親本生產成本過高的問題,大幅降低生產成本達九成,有助於蔬菜採種產業根留台灣。新品種甘藍台南一號最大特點為其耐熱性,在台灣平地從8月至翌年5月均可栽種生產,此項研發成果除開創甘藍耐熱育種的新時代及有利開拓甘藍種苗新興市場,也為台灣蔬菜產業開創一片天。
特性:子葉呈腎形,本葉呈卵圓或橢圓形,葉緣有鋸齒,營養生長莖短縮,其上生多數葉片,互相抱合,形成頭狀之球,稱為葉球,為主要食用部份。葉片有光滑與皺縮二種,球形有扁圓、圓及尖形等。花莖上所生的葉片稱為莖生葉,莖生葉較小,先端較尖,基部闊,葉柄短或無。
營養成分:維生素A、B2、C、K1、U、鉀元素、蛋白質、醣類、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
料理:炒高麗菜、什錦燴、蔬菜羹
